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十一)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新賽道
30.開辟未來產業新領域。面向量子信息、通用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6G、新型消費端操作系統、元宇宙、人形機器人、光電子、超材料、二維材料、基因編輯、腦機接口、低碳技術、空天開發等重大前沿技術領域,布局發展新賽道,推動形成首創產品。培育量子信息技術產業生態,推動量子信息技術在金融、大數據計算、醫療健康等領域的應用創新。聚焦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領域,支持多品種、多技術路線并行發展。做好6G與應用的融合研究,持續開展6G基礎性和原創性技術研究,為6G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加快突破虛擬現實終端、三維數字內容等元宇宙領域底層關鍵核心技術,加速虛擬現實技術對文旅、城市、工業等領域賦能。聚焦腦機接口關鍵器件和核心技術,開展新型電極研發、腦機接口芯片研發和神經編解碼研究,打造新型腦機系統。
31.探索新賽道孵化培育機制。發揮未來技術學院和新型研發機構作用,開展未來產業趨勢研究。建立常態化跨區域場景對接機制,征集醫療、能源、環境治理、交通、金融等行業重大需求場景,促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應用示范。加強戰略性國際合作,建立未來產業創新合作機制,探索國際共同研發。依托大學科技園、科技領軍企業等建設一批未來產業科技園,打造未來產業創新孵化高地。支持建設國家未來產業創新試驗區,一體化推進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產業化。
(十二)深化京津冀產業協同聯動
32.支持中關村-雄安新區產業園區聯動發展。加快建設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推動智慧城市、綠色生態等新技術、新產品支撐雄安新區建設。在雄安新區探索建立飛地經濟合作區、伙伴園區等,創新合作與管理機制,開展產值分計、財力分享、產業準入、行業監管、政策協同、企業資質互認、數據共享等改革試點。支持共同建設國家級創新平臺基地,促進中關村-雄安新區創新聯動發展。
33.引領京津冀產業協同創新。制定京津冀產業發展規劃和支持政策,探索推行京津冀產業鏈“鏈長制”,建立產業協同、責任分工等機制。建設京津冀國家高新區聯盟,聯合布局網絡安全、生物醫藥、電力裝備、安全應急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支持中關村龍頭企業在津冀布局產業鏈、供應鏈,促進京津冀產業聯動發展。支持三地開放共享實驗室、科學裝置、試驗場所、產業基地、孵化基地等創新載體,推動三地人才、技術、資本、信息等創新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深入實施京津冀知識產權公共服務行動計劃,強化服務資源、人才智庫、數據資源等領域共建共享。
六、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以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為核心,搭建國際合作平臺,進一步提升開放創新服務體系整體效能,積極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世界一流營商環境。
(十三)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
34.探索科技開放合作新機制。牽頭發起和積極參與公共衛生、綠色能源等領域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協同解決全球重大科學難題,打造開放科學“中關村樣板”。探索財政科研經費跨境使用機制,拓展境外科研機構和科學家直接承擔我國科技項目渠道。建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際合作共享機制,吸引國際創新團隊來京開展合作研究和成果轉化。實施外資研發中心研發激勵計劃,吸引不同類型外資研發中心在中關村設立和發展,支持外資研發中心加大研發投入,引導外資研發機構參與中關村各類創新平臺建設和成果轉化項目。
35.探索參與全球創新治理新模式。鼓勵中關村科學家、企業和科技組織參與制定人工智能、大數據、生命科學等領域國際科技創新規則,推動建設科技向善的科技倫理治理體制機制。加快國內科技管理制度與高標準國際規則對接,探索穩定有效的國際科技創新治理機制。支持中關村標準化組織與國際標準組織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支持中關村企業牽頭和參與數據安全、區塊鏈等新技術新業態的國際和國家標準制定工作。
36.探索創新要素跨境流動便利化。推動中關村示范區與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聯動建設,支持創新要素跨境流動便利化改革政策按程序報批后適用至中關村全域。建設符合國際標準的一體化跨境技術交易服務體系,提供技術價值評估、場內掛牌交易、場外撮合交易等跨境技術交易服務。高質量建設以促進研發創新為特色的北京中關村綜合保稅區,拓展總部經濟、跨境電商、數字文化、融資租賃、高端軟件服務外包等服務業態,打造數字智慧綜保區。
(十四)搭建國際科技合作網絡平臺
37.搭建科技組織交流合作網絡。支持在中關村設立國際性產業、標準、科技組織,允許外籍科學家在中關村科技學術組織任職。持續吸引國際領先的科技服務機構、創投機構、前沿孵化器在京集聚。支持中關村社會組織牽頭發起成立國際園區合作組織,推動國際科技產業園區共同體建設。支持中關村重點園區建立國際合作特色園區,拓展國際科技合作渠道。支持與先進創新國家(地區)以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聯合建設科技園區,實施產業創新合作計劃,聯合發布合作需求,探索多元化建設模式。
38.建設國際化多元化交流平臺。強化中關村論壇國家級平臺國際影響力,打造全球性、綜合性、開放性科技創新高端國際合作平臺,加強國際科技成果綜合服務板塊建設,打造國際化的科技成果路演平臺,探索設立海外分會場,擴大國際科技合作交流互動。支持舉辦國際基礎科學大會等高規格國際科學會議、中國科學院青年雁棲論壇等前沿領域高端峰會。優化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等國際學術交流品牌。支持中關村企業組團參加品牌性國際科技盛會。營造面向全球、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中關村創新創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