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20.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實施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攜手行動”,探索實施由重點產業鏈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的融通創新項目,提升大中小企業融通型特色載體對中小企業的創新服務能力。鼓勵大中小企業共享技術路線圖,合作開展應用研究。進一步優化創新導向的政策與監管環境,支持獨角獸企業等高成長企業圍繞產業鏈帶動上下游企業,共同打造新領域新賽道的創新新生態。支持科技領軍企業在中關村重點產業布局建設關鍵共性技術平臺,加快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引導和支持科技領軍企業開放新技術新產業應用場景,發布面向前沿技術的場景清單,向中小企業開放。推動中央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創新資源,對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加強考核引導,對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開展融通創新取得重大成果的,可在年度考核中給予加分獎勵。
(八)完善科技創新企業分類培育機制
21.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提質增量計劃。探索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分類分層支持機制,主動發現和擇優遴選培育科技骨干企業。加大對成長期、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相關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力度。完善“服務管家”制度,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的精準服務。
22.實施科技和創新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加大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對科技和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支持企業開展科技攻關。完善科技和創新型中小企業評價管理制度。在中關村開展“企業創新積分制”試點,利用企業創新積分等信息,鼓勵科技和創新型中小企業開展創新性強的研發活動。實施科技成果賦智中小企業專項行動,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23.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提升行動。完善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促進中關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注核心業務加強研發創新,培育細分領域的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推行“上云用數賦智”等服務。
(九)提升中關村企業國際化發展能級
24.完善企業跨國經營便利化政策。加強對企業涉外合規經營和風險防范的指導,完善涉外知識產權等服務機制,提高風險管控能力。完善企業跨國經營便利化政策,支持企業到海外上市,拓寬國際融資渠道,加速企業國際化轉型。充分發揮我國仲裁機構在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中的作用,提升涉外仲裁業務水平,為企業跨國經營提供更為高效、便捷的爭議解決服務。
25.拓展企業國際化創新合作布局。推動企業深化拓展與世界先進創新區域對接交流,參與“一帶一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技術聯合攻關與創新應用等國際合作。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海外設立硬科技孵化平臺、科技研發型境外經貿合作區,開展跨境孵化服務,加強聯動協同發展。
五、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加速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加快發展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和先進制造業集群,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強化跨區域產業協同,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創新高地,率先形成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十)推動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
26.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推動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等領域領先發展。支持建設國家人工智能開放生態創新平臺基地和科學智能創新聯合體,形成健全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支持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等產業載體建設。
27.打造醫藥健康產業集群。積極培育細胞與基因治療和數字醫療增長極,做優做強創新藥品、高端醫療器械等重點領域,加速產業國際化集群式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三甲醫院按規定開展研究者發起的細胞治療和其他極早期探索性臨床研究。推進數字療法標準、規范制定研究,拓展商業保險等多渠道支持。深化智慧醫院建設。布局建設AI創新藥物研發平臺,支撐開展蛋白質藥物設計、藥物靶點設計,加速創新藥物研發。支持建設中關村醫研企協同創新基地,建立研發、臨床、審批、產業化緊密銜接機制。
28.打造智能裝備產業集群。重點圍繞智能機器人、智能檢測與裝配裝備、特色智能專用裝備、航空航天等領域,培育若干全球領先智能工廠,打造示范標桿。推進人機協作、自主編程等新一代機器人的研制與產業化,并加速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以工業制造應用場景為牽引,推出可量產的人形機器人等創新產品。面向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汽車制造等重點領域需求,發展數字化非接觸、在線無損檢測等智能檢測裝備。支持重大科學問題急需的科學儀器和關鍵零部件技術攻關和生產使用,推進科學儀器與云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融合,加強科學儀器系統的集成創新。布局可回收火箭、衛星互聯網等新一代商業航天產業,支持無人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重點空天應用場景示范建設。
29.打造綠色智慧能源產業集群。推動氫能和氫燃料電池、新型儲能等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打造綠色智慧能源研發創新高地。以液氫重卡為引領,支持氫能及燃料電池技術研發,完善氫能標準體系和檢驗檢測平臺建設,加速氫能產業鏈整體提升。推進新型儲能技術提升,支持開展高安全長壽命電池技術研究。推動先進可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技術創新,促進能源技術成果轉化,強化綠色智慧能源技術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