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1月8日,一架從梁平機場起飛的皮拉圖斯PC-12飛機,穩穩降落在黔江機場,標志著重慶短途運輸航線完成首航。該航線的開通,填補了重慶短途運輸航線發展的空白,“空中的士”不再是夢想。
從曾經看似科幻的橋段,到如今真實上演,低空經濟已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日前召開的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個月,重慶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其中就包括低空經濟。
“低空經濟”潛力巨大,再度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全國乃至全球都在角逐這一新領域、新賽道。重慶低空經濟如何展翅“高飛”?
■ “打飛的”游區縣——5條航線開通票價199元
得益于重慶通航產業的加速發展,利用通用飛機開展運輸和旅游在重慶已經成為現實。
從黔江飛到梁平,不到1小時,不僅快,低空飛行還能一覽沿途美景。日前,重慶一下子開航5條短途運輸航線,分別是“梁平=黔江”“黔江=萬州”“黔江=永川”“梁平=武隆”“永川=武隆”。以“梁平=黔江”航線為例,兩地交通由原來的2.5個小時縮短至1個小時內。
據介紹,執飛5條短途運輸航線的機型為皮拉圖斯PC-12,座位數為8座(僅客艙內,不含駕駛艙)。票價方面,目前均為199元,沒有機建燃油費。
“短途運輸航線的飛機巡航時速在500公里以內,飛行高度為3000—4000米,這樣的高度和時速便于旅客在空中欣賞沿途景色。”華夏飛滴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邵斌表示。
“打‘飛的’游區縣”“這個坐起耍還是可以,一家7人,都包機了”“航空公交來了”……對于首批試點開通的短途運輸航線,不少網友也表示了極大興趣。
華夏飛滴科技有限公司表示,短途運輸航線開通后,已吸引不少市民來體驗,部分航班售罄。
重慶市交通局介紹,首批試點開通的5條航線,是從航線運行科學性、經濟性考慮等多方面進行考量。重慶以構建渝西、渝東南和渝東北片區空中交通通道為重點,此次的5條航線,可有效提升相關地區交通通達性,形成黔江至梁平、萬州和永川三地航線互聯、機場互通的航空運輸網絡。
■ “飛”得如何——探索低空旅游、支線物流運輸
自2012年,重慶成為國家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城市以來,一直加快通航產業發展,完善基礎設施配套,不斷探索低空領域的應用場景,涉及旅游、農業、工業、服務業等。
“重慶擁有先行試點的政策優勢,加上制造業門類齊全、配套能力突出,以通用機場為載體,可加強產業集聚,帶動輻射周邊。另外,重慶以山城著稱,8D、立體是最大的優勢。”重慶工商大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發展中心研究員莫遠明說。
2022年,重慶兩江新區獲批全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龍興通用機場、龍興飛行服務站、兩江機場公司等軟硬件配套設施,為無人機相關企業打造了良好的運行環境。
重慶兩江機場管理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現在已形成航空應急救援、低空文旅消費、無人機試驗區三大應用場景,后期將結合全市空域管理改革工作的推進和低空經濟產業的全面發展,重點推動通航短途運輸、城市空中交通UAM、無人機與有人機的融合飛行。
2023年,重慶再獲批試點,成為國產通用航空裝備物流運輸領域創新應用試點。同年10月,在永川大安通用機場,兩江新區企業豐鳥無人機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大型垂直起降無人機中短途支線物流運輸場景”試驗飛行任務,標志著重慶市國產通用航空裝備物流運輸領域創新應用試點建設工作按下加速鍵。
同年11月,重慶首支民間航空救援隊伍——重慶華巖九洲航空救援隊掛牌成立。此前,九洲神鷹聯合四川龍昊鴻石通用公司,推出重慶首條固定翼飛機“低空旅游”航線,填補了重慶市輕型固定翼飛機市場空白。
本次開通短途運輸航線目的地之一的梁平,也將通用航空產業作為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中的重要戰略性“新星”產業,積極開展通航業務。目前,梁平機場運營主要業務涉及飛行培訓、無人機培訓、工農作業、高空跳傘、試飛測試、裝備試驗、短途運輸等。
來自市經濟信息委的信息顯示,重慶已基本形成通用航空“整機+核心部件+配套制造+運營+服務+金融”全產業鏈,打造了一批具有行業重要影響力的龍頭項目,形成了通用航空與運輸航空“兩翼齊飛”、航空與航天協同發展的集群式發展格局。
■ “飛”向哪里——完善通用航空基礎設施 開放更多應用場景
“作為新興產業,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空間巨大,被視為‘又一個萬億元級產業’和下一輪產業升級的新亮點。”在莫遠明看來,目前重慶通航產業、低空應用場景已取得一些成績,但普及率并不高,小眾、輕奢,市場潛力仍有挖掘空間。
“中小機場是我國機場網絡和航線網絡建設的重要節點,也是推動大眾化航空市場發展的基礎和支撐。”市交通局民航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重慶試點開展通用航空短途運輸飛行,將通過短途運輸打造“干支通,全網聯”高質量航空運輸服務體系,在為市民的航空出行和旅游提供新選擇的同時,也能有效盤活現有支線機場、通用機場運輸保障資源,拓寬航線網絡的覆蓋范圍,創造航空增量市場,拓展通用航空業務種類,增強中小機場可持續發展能力,為重慶建設國際航空門戶樞紐集聚客流、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