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放眼全球,中國的無人機產業水平如何? 12月1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在“中國品牌”欄目整版聚焦無人機,發布《國產無人機賦能千行百業》和評論文章《讓國產無人機“飛”得更高更遠》,其中專門提到,中國無人機產業走到了厚積薄發的重要機遇期,國產無人機在工業級應用層面正處于蓄勢待發的階段。
國產無人機賦能千行百業
本報記者 康 樸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3年12月11日05版
說起無人機,人們并不陌生,航拍早已走進日常生活。除了航拍愛好者所用的消費級無人機,應用于各專業領域的工業級無人機,也悄然改變著我們的生產生活。農林植保、應急救援、文物保護、電力巡檢……伴隨技術進步和成果轉化,無人機的用武之地越來越多,加速賦能千行百業。
為何要大力推動無人機產業發展與應用?放眼全球,中國的無人機產業水平如何?本報記者采訪了相關企業和行業專家。
01 無人機有多能干
文化遺產保護有它——北京延慶,八達嶺長城。朔風呼嘯,兩臺“大疆機場2”晝夜守護在南樓段和北樓段。5條無人機綜合巡查航線,基本覆蓋景區開放地段;每天自動執行10架次飛行任務,畫面實時同步至管理中心,及時發現并勸阻游客不文明行為;到了夜間,游客偷宿等行為,也難逃無人機“慧眼”——紅外攝像頭。此外,該款產品每兩周針對重點區域自動生成高精度三維模型,通過對比模型變化,能及時發現有無山體滑坡、城墻外移等情況,便于有針對性地檢查修整。
大疆高級企業戰略總監張曉楠說:“很高興看到‘機場’的價值在長城景區得到驗證,以無人機為載體提升景區智能化、數字化管理水平的合作正穩步推進。”
農業植保有它——棉花采摘前,有一項重要工作——脫葉。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溫宿縣,三和植保公司的飛手朱銳握著手柄站在田邊,一架M—22植保無人機在棉田上空來回穿梭,噴淋脫葉劑。
“脫葉劑能脫去葉子,保留枝干和棉花,采收時可避免綠葉混入影響棉花品質。這架M—22由我們和合作伙伴共同研發,一天能完成四五百畝棉田的噴灑作業。”朱銳告訴記者,“核桃、棗樹、蘋果、小麥、防風林等農林作物,都用上了植保無人機,農民的田間勞作輕松不少,收益更高,增產率達到10%以上,農戶畝均成本降低30%以上。”
救災現場有它——“噼噼啪啪”,爆燃聲驟起,是山火!今年4月,重慶市豐都縣包鸞鎮龍井灣村的封山林發生森林火災。林區植被茂密,趁著風勢,火線越來越長。地形復雜,火情不明,不能貿然行動。“嗡嗡”,數架無人機飛抵火場上空。地面上,救援人員緊盯操作手柄上的顯示屏,火線、著火點、地形一覽無余。“報告指揮長,火場東南方向、西南方向各有一條火線,長度分別為10余米、20余米,另有獨立著火點3個,西北方向地形較緩,建議由西北方向進入火場!”一位救援人員說。“跟我上!”指揮長一聲令下,架設水帶,引水上山。頓時,幾條水龍直面火線而去……“去年豐都縣為各鄉鎮(街道)、有關行業主管部門配備了36架國產無人機,推進數字化應急管理工作有了一支‘生力軍’,實現了使用無人機開展智能監管工作全覆蓋。”豐都縣縣長唐守淵說。
“無人機作為飛行器,能擺脫地面交通限制,實施復雜作業。近年來國內無人機產業取得長足發展,產品可靠性提高、成本下降,應用場景更加多樣化,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工業級無人機市場之一。”中國科學院無人機應用與管控研究中心執行秘書長譚翔說,“在植保、電力、地理、安全、海洋、氣象、環保、建筑、醫療等領域,工業級無人機的大量應用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02 國際市場擁有強大競爭力
無人機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離不開技術創新的堅實支撐。
“當前,許多行業仍存在一些環境復雜危險、重復性較高的工作。痛點,就是創新著力點。”張曉楠表示,“如何通過技術進步幫助一線工作者更輕松地完成任務?簡言之,‘能不能讓人在家坐著就把活干了’?”
拿大疆機場來說,離開飛手,無人機如何完成飛行任務?大疆技術團隊把“機場”想象成無人機的“家”,通過機巢內的軟硬件規劃,可以實現制定飛行計劃、自動執行飛行任務、采集數據、充電等一系列操作。
“最后呈現的產品看似簡單,但背后有著復雜的技術支撐。”張曉楠說。從洞察用戶痛點到產品打磨成熟并得到市場認可,大疆機場用了10年。如今產品更新到第2代,體積下降75%,重量減少68%,塊頭更小,更“聰明能干”:最大有效作業半徑及飛行時間均實現較大提升,還拓展了專業測繪領域應用。
對無人機而言,動力系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其潛能。動力能不能更強勁?
翼龍系列無人機近年來在多次應急救援任務中表現出色,其中所用的一款ZF850渦輪噴氣發動機來自中發天信(北京)航空發動機科技公司。“技術團隊在發動機領域深耕數十年,2018年以來在原有技術基礎上進行了改造升級,改進控制系統、配件及裝備工藝,大幅延長發動機壽命并提升其性能。”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讓無人機擁有一顆強勁‘心臟’。”
和汽車一樣,新能源、油電混動也在無人機領域得到應用。
“純電動無人機易操控,穩定性高,但續航里程較差,而純燃油無人機控制響應靈敏性能較差,油電混合動力無人機兼具兩種動力無人機的優勢。”重慶交通大學綠色航空技術研究院(簡稱“綠航院”)副院長陳全龍介紹,“要在飛行過程中實現兩種動力的順利轉換并不容易。綠航院經過多年攻關,自主研發并試飛了油電混合動力復合翼無人機,最大起飛海拔3000米,能攜帶25公斤載荷飛行數百公里,速度最快為150km/h,達到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