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1月22日,安徽合肥市政府網站發布《合肥市低空經濟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聚焦“空間保障、產業集聚、場景示范、設施建設”四大領域,提出在2024年基本建成駱崗低空融合飛行試驗片區,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低空之城”,在科技研發、產業集聚、應用場景、標準規則、飛行保障等方面走在全球前列。全文分享如下。
■ 發展目標
2023年,落地eVTOL整機龍頭企業,實現全球首條eVTOL商業化航線首飛,鞏固全國低空經濟第一梯隊地位。
2024年,獲批中國民航局第三批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試驗區),基本建成駱崗低空融合飛行試驗片區,實現載人eVTOL、貨運物流、公共治理等場景全覆蓋,初步形成完備的低空經濟產業鏈。
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低空之城”,在科技研發、產業集聚、應用場景、標準規則、飛行保障等方面走在全球前列,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合肥經驗”。
■ 總體思路
構建面向低空經濟研發、制造、運營、服務等全產業鏈條的“4120”工作體系,聚焦“空間保障、產業集聚、場景示范、設施建設”4大領域,出臺1項促進低空經濟發展支持政策,實施20項重點任務。
■ 重點任務
(一)聚焦雙重空間保障
1. 打造低空經濟總部集聚區。依托包河區、高新區打造兩個低空經濟總部集聚區,吸引一批eVTOL、無人機龍頭企業落戶。
2. 打造低空經濟產業先導區。打造2-3個覆蓋技術研發、生產制造、運營保障等多元業態的低空經濟產業先導區。
3. 建成國際一流的全空間無人體系。以駱崗公園為示范,實施“無人機+”行動,探索無人機與無人車、無人船等其他交通方式協同融合,形成一批示范項目、技術標準。鼓勵多運營人在駱崗公園進行低空飛行,實時飛行數據接入運行平臺,制定一批低空融合飛行規則。
4. 爭創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試驗區)。以駱崗公園、包河區、高新區、蜀山區、經開區等區域為載體,以城市場景、綜合應用拓展為發展目標,編制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建設申報方案,爭取獲批第三批國家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試驗區)。
(二)聚焦全鏈產業集聚
5. 開展招大引強。制定低空經濟“三圖四表”(產業鏈分布圖、全景圖、升級施工圖、重點企業表、創新平臺表、招商目標企業表、重點咨詢機構和招商平臺表),強化“雙招雙引”工作機制,加大低空經濟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低空經濟領軍企業。
6. 壯大本土企業。圍繞eVTOL鏈主企業,建設eVTOL整機智造工廠。鼓勵龍頭企業、本地高校院所開展航空材料、電池、飛控、動力、元器件等關鍵技術的原始創新、技術轉化及應用,形成完善的低空經濟產業鏈。
7. 培育產業后市場。圍繞eVTOL、無人機,布局航材、檢驗檢測、維修保養、事故調查、飛行服務、教育培訓、飛行器租賃等后市場。
8. 建設檢驗檢測及適航審定基地。大力引進無人機系統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試驗認定機構(CNAS)、適航審定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機構(CMA),支持eVTOL、無人機本地化質量檢驗檢測及適航認證。
(三)聚焦全域場景示范
9. 開通商業化空中游覽航線。支持在駱崗公園開通全球首條eVTOL商業化空中游覽航線,并拓展至天鵝湖、大蜀山、環巢湖等區域。
10. 開通無人機物流配送航線。支持企業開通無人機B2B物流配送、B2C即時物流航線,發展城市無人機配送、無人機運輸等新興物流方式。
11. 拓展城市公共治理場景。建設全國首個面向政務服務的“一網統飛”系統,按市場化模式提供無人機公共治理服務。鼓勵各相關部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加大無人機在交通管理、應急救援、城市消防、城市治安、血液運輸、國土測繪、水務監測、電力巡線、環境監測等領域的應用。
(四)聚焦基礎設施建設
12. 建設一批起降設施。出臺基礎設施布局規劃、建設方案,明確起降點(地)、航空港、航空樞紐等基礎設施選址,制定2024—2025年度建設任務,保障各類無人機起降、備降、停放、試飛、充電、維保等。
13. 建設一批保障設施。圍繞重點片區、重點航路、公共服務測試場、檢驗檢測基地等,建設一批涵蓋通信、導航、監視、氣象、電磁、反制等基礎設施,強化飛行保障體系。
14. 劃設一批航路航線。結合全域禁飛區、限飛區、適飛區、管制空域精細劃設支撐多運營人的融合飛行公共航路和飛行航線,制定《合肥市民用無人機飛行管理辦法(暫行)》,指導運營人開展航線申報。爭取空域管理部門逐步釋放駱崗公園600米以下空域,分層劃設低空航路、航線。
15. 建成飛服和管控平臺。升級駱崗公園全空間無人體系管控與數據平臺功能,并拓展至全市域,形成基于CIM底座的市級低空飛行統一調度管控服務平臺。
16. 編制標準規范。聯合頭部企業或機構編制一批低空經濟行業前沿的地方標準規范,申報一批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復制推廣“合肥經驗”。
■ 保障措施
17. 建立軍地民協同機制。爭取低空飛行報批常態化屬地管理試點,統籌規劃低空航路航線,探索推進固定航線“備案制”管理模式,簡化低空飛行活動審批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