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11月21日,民航局運輸司發布通知,就《航空物流保通保暢工作指南(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值得一提的是,征求意見稿提出推動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應用,鼓勵使用無人機、無人車、無人配送、無接觸配送等智能化、無人化設備,提升航空物流智慧化水平,并在“主要航空公司經驗做法”中專門介紹了順豐航“高科技打造防疫2.0新模式”的經驗做法:順豐集團通過開辟多條無人機空中運輸通道,實現對核酸樣本、應急藥品、生鮮等物資的“非接觸式”運輸,以深圳為試點,輸出一套標準化的作業模式,復用在臺州、杭州、上海等地,開展常態化、7X24小時全時段響應的抗疫運輸支援;其中支援上海期間共配備30余架無人機,累計飛行近700小時,運輸7000余公斤物資。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保障物流暢通工作的總體部署,按照“鞏固成果、擴大戰果、固化機制”的要求,推進航空物流保通保暢工作長效化、制度化、規范化,切實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民航局在總結重點企業工作成效和經驗做法的基礎上,編寫了《航空物流保通保暢工作指南(征求意見稿)》。現面向行業和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如有意見和建議,請填寫意見反饋表(附件2),于2022年12月5日前反饋至郵箱:wuliuchu@caac.gov.cn。
民航局運輸司 2022年11月21日
航空物流保通保暢工作指南(征求意見稿)
目 錄1.編制說明11.1 目的和意義11.2 編制過程21.3 應用范圍22.基本原則32.1 服務國家戰略,實現安全可靠32.2 堅持系統思維,加強統籌協調32.3 鼓勵先行先試,強化創新驅動33.主要內容33.1 建立健全工作機制43.2 強化運力調度與保障53.3 提升綜合保障能力73.4 完善集疏運體系83.5 優化通關環境93.6 加強信息化建設103.7 建立“綠色通道”123.8 做好宣傳和引導124.保障措施134.1 強化組織領導134.2 加強監測預警134.3 加快政策轉化14附件1 主要機場經驗做法15附件2 主要航空公司經驗做法19
1.編制說明
1.1目的和意義
物流保通保暢工作對于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暢通經濟循環以及保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社會大局穩定具有重要意義。2022年上半年,受國內新一輪疫情影響,部分地區對道路交通運輸采取層層加碼、一刀切的通行管控措施,造成通行受阻、司機滯留、物流不暢。部分機場受此波及,出現了貨站貨物積壓、集疏運體系效率低下等問題,供應鏈物流鏈受到嚴重沖擊,對經濟社會安全穩定運行造成較大威脅。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作出重要指示,國務院成立國務院物流保通保暢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對物流保通保暢工作進行專門部署。民航局積極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按照領導小組的工作安排,迅速制定了《促進航空物流保通保暢機制工作方案》,成立了由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促進航空物流保通保暢工作機制,統籌民航行業資源,在科學精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全力以赴保障航空貨運暢通。各管理局、監管局、航空公司、機場及其他保障單位建立了相應的協調保障機制,積極創新、主動作為,提出諸多創新舉措,為落實“民生托底、貨運暢通、產業循環”既定目標,更好地服務保通保暢工作提供了有效方案。
目前航空物流保通保暢工作已進入常態化推進的新階段。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更好地落實領導小組“鞏固成果、擴大戰果、固化機制”的要求,現將疫情暴發以來民航行業的工作成效和經驗做法進行總結歸納,在此基礎上形成《航空物流保通保暢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旨在推動民航業內的交流學習,切實提高民航企業航空物流服務保障能力;推動行業建立健全制度舉措,促進突發事件應對和應急情況下航空物流保通保暢工作長效化、制度化、規范化,真正發揮對產業鏈供應鏈的基礎性保障作用,更好地服務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
1.2編制過程《指南》是在總結主要機場和航空公司保通保暢工作經驗總結報告的基礎上編制而成。編制過程中,征求了各地區管理局,國貨航、中貨航、南貨航、順豐航、郵政航等主要航空公司,北京首都、上海浦東、廣州白云、深圳寶安、杭州蕭山、鄭州新鄭機場等主要貨運樞紐機場,以及中航協、機場協會等行業協會有關專家的意見建議,并面向行業和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發布稿。
1.3應用范圍《指南》主要是對行業相關單位和各市場主體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的航空物流保通保暢相關工作進行指導。在具體實踐當中,涉及疫情防控的有關要求和措施,須遵循防疫部門出臺的防疫指南予以推進。涉及重大緊急運輸的有關工作,須按照民航重大緊急航空運輸工作的相關要求開展。
2.基本原則
2.1服務國家戰略,實現安全可靠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以服務國家戰略為根本目標,充分認識到疫情暴發以來航空物流保通保暢工作的重要意義,著力打造支撐能力強的航空物流體系。貫徹落實國家總體安全觀,確保關鍵樞紐節點、重要通道暢通,切實保障重要戰略物資、防疫物資、民生物資和生產物資的運輸保障,為暢通經濟循環、服務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提供支撐。
2.2堅持系統思維,加強統籌協調加強系統謀劃,增強民航各部門之間政策協調,提高保通保暢工作的系統性與整體性,提升航空物流供應鏈上下游主體間的協同效應。加強民航與發展改革委、交通、海關等部門對接,推進資質互認、信息銜接,實現與其他交通方式、產業、區域間協同,提高保通保暢工作效率。
2.3鼓勵先行先試,強化創新驅動鼓勵航空公司、機場等市場主體圍繞保通保暢工作中面臨的堵點與問題,加快新模式、新技術應用,積極探索創新舉措、創新機制,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市場活力,提高航空物流運行效率。
3.主要內容
3.1建立健全工作機制
3.1.1 完善組織架構各地區管理局和監管局要按照領導小組要求,根據民航局促進航空物流保通保暢機制安排,進一步完善航空物流保通保暢工作機制,建立扁平化組織架構,落實相關工作要求及“一事一協調”等工作規范,統籌做好轄區內促進航空物流保通保暢工作。各機場、航空公司等企業主體要進一步完善組織協調機制,成立保通保暢專項工作組,加強對保通保暢工作的統一部署和協調指揮,制定保通保暢專項工作方案,強化工作職責,明確任務分工,優化旅客、貨物、車輛、人員正常流動的保障流程,確保航空貨物運輸正常有序。3.1.2 強化跟蹤調度加強統籌協調。各層級工作機制要按照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建立相應溝通協調機制,對各項保障任務和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統籌,確保各項保通保暢任務有效完成。開展常態化監督。圍繞保障資源優化、協同工作機制、作業流程優化、狀態數據分析、日常報表發布等方面,加強物流保通保暢工作的日常監管。完善應急體系。做好應急處置預案,開展多場景設置、沙盤推演及實戰演練等,通過設置ABC班隊伍、確定備勤備班模式、完善應急設施設備等具體措施,確保實現緊急狀態下貨物保通保暢,對各處置環節做到快速響應、細致排查、嚴格管控、動態跟蹤、確保閉環。3.1.3 建立協同機制加強內部協同。建立機場內部運行管控中心、地面服務單位、貨運區運行管理中心、航空貨站等部門之間協同機制。機場、航空公司、貨代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之間建立定期協商機制,及時研究制定解決方案,及時協調推動落實解決相關堵點和難點。加強對外協同。與當地地方政府協同建立定期會商機制,及時溝通解決航空貨運保障工作中涉及的運輸、防疫等問題,保障航空運輸通道暢通。充分利用國家現有物流保通保暢機制,加強跨省協調,與重點省份加強溝通,做好重點物資運輸保障,確保運輸順暢。
3.2強化運力調度與保障3.2.1 確保干線網絡暢通優化空中航線網絡。航空公司與機場加強合作,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拓展貨運航線網絡,靈活組織臨時包機運力,著力提高飛機利用效率。積極拓展空空中轉運輸網絡,實現貨物經異地快速轉運,緩解運力不足。統籌調度航班、貨物、人力等資源,強化系統聯動,在重點樞紐機場靈活布局,優化運力調配,實現資源共享,確保關鍵節點的洲際干線及亞太航線平穩運營,強化重點市場保障,確保空中大通道暢通。拓展海外地面集散網絡。積極拓展海外地面保障資源,與當地地面服務供應商加強合作,要以互利共贏的方式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機坪操作、貨物處理保障效率,提升航班運行及貨物處理速度,著力緩解航班運行風險,解決海外因疫情造成的地面保障人員不足導致的航班保障能力、貨物處理能力下降的問題,減少海外貨物積壓。3.2.2 豐富運力供給結構統籌用好全貨機、腹艙、客改貨等多種運力資源,利用定期、加班和包機等組織方式,全面提升貨運供給能力,有效支撐國際供應鏈穩定與防疫物資等貨物運輸需求。提高全貨機運力投入,利用貨機空檔時間安排加班、增加短線、對外采購運力等方式,確保貨機運力穩定,提升貨機利用率。提高“客改貨”運力投入,統籌航班計劃安排,通過正班與臨時加班等多種組織方式,做好運力補充。靈活調配國內寬體運力,增強重點城市之間的運輸網絡和節點暢通。3.2.3 加強運貿精準對接建立提貨專班。機場會同海關、航空公司、貨代企業等單位建立重點企業提貨專班,主動對接重點產業與重點企業需求,做好“一企一策”工作,解決航空運力、卡班轉接、倉儲保障、跨區通行、通關效率等問題,為企業復工復產、需求以及矛盾困難解決提供方案,暢通集疏運體系。完善定制化服務產品。適應新時期高端制造、冷鏈、跨境電商等新興業態快速發展趨勢,瞄準重點客戶,積極拓展定制化產品,與生產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深挖新興業態市場,促進貨運規模增長。確保應急物資運輸。積極承擔疫苗等應急物資運輸任務,及時跟蹤了解運輸要求及動態,動態調整運輸方案,適時開展包機等業務,為重點應急物資進出口提供便利。為新冠疫苗及藥品等貨物的運輸建立保障程序,明確操作標準及服務時限,對貨物進行全流程的監管保障,確保運輸時效和運輸安全。
3.3提升綜合保障能力3.3.1 提升設施設備保障水平完善貨運設施設備。鼓勵機場、航空公司等加大在貨運基礎設施設備等方面的資金投入,積極完善冷鏈、快件、跨境電商等專業庫與專業化設施設備,建立冷鏈貨物全鏈條監控機制,提升專業設施保障能力,提高貨物處理效率,尤其確保高峰時刻貨物運輸的高效運轉。設施貨站分區分級封閉管理。采用物理隔離和地面劃線相結合的方式,將保障高風險貨物作業區域劃分為特定區域,與其他區域進行分離,并采取相應的閉環管理措施,實現貨站分區分級封閉管理,提高貨站處理效率。3.3.2 優化人員服務保障優化員工管理。統籌落實防疫措施和安全生產,根據防疫和生產需要,對人員進行分級分類,嚴格落實常態化底數制管理,緊急預置核心保障人員力量,做好守場守產人員安排,采取集中居住、定點作業、封閉管控、靜態管理等舉措。強化員工內部挖潛,提升員工管理精細化水平,高效統籌人力資源,有效保障場內作業平穩有序。做好員工保障。對于國際航班保障的相關人員建立專班人員管理檔案,實行專班制閉環管理,規范記錄閉環管理人員基本信息、日常健康監測、工作輪崗情況等內容。做好一線員工住宿、物資等服務保障工作。3.3.3 提高貨站服務水平提升服務質量效率。制定貨站操作效率提升計劃,優化完善客戶服務機制,增強貨物處理時效性,提高客戶粘度。提高貨站人員服務水平,提升貨運服務質量。推出多樣化、可定制的航空貨運服務產品,為客戶提供高效的產品解決方案。優化服務流程。圍繞貨物操作全流程,制定貨站人員操作規范和服務標準,完善服務流程。優化貨物中轉業務,提升中轉專用場地、人員配置,拓展中轉運輸渠道和網點,切實提升航空貨運中轉服務保障能力。
3.4完善集疏運體系3.4.1 提升場內場外通行效率優化場內交通體系。完善場內交通路網,優化交通流線組織,強化機場地面服務保障,規劃布局車輛行、停線路,順暢貨車車輛進出通道。加強對外交通銜接。鼓勵有條件的機場開展空陸、空鐵聯運,加強機場與鐵路、公路設施銜接、服務對接,充分發揮各種交通方式比較優勢,構建外聯內暢的集疏運網絡,根據需要增加卡車航班、貨車接駁次數,提升貨物集疏運效率。3.4.2 推進貨物快速裝卸建立地面保障提取快速通道。優化布局場內貨物操作線路,確保貨郵從收運、安檢、配載、出庫、裝機以及理貨、入庫、查驗、提貨等全流程保障無縫銜接,實現貨物“速運速提”。3.4.3 強化卡車運行調度推廣使用貨車電子通行證。推廣電子“航空貨運防疫通行證”,豐富全碼合一、一網通查、遠程申請、實施管控等功能,優化申領、審核、發證、查驗、管控等環節,由貨車駕駛員通過線上申領,在道口使用手機“亮證”通行,提升市內提送貨車輛通行效率,確保地面卡車“不停運、不滯留”。建立貨運“直通車”。鼓勵重點機場之間以及機場與主要貨源地之間建立貨物運輸“直通車”制度,對司乘人員進行閉環管理,實行“即走即解即追”,保障往返貨運車輛地面交通順暢,確保貨暢其流。
3.5優化通關環境3.5.1 優化通關流程提高通關效率。聯合海關優化通關模式,鼓勵有條件的機場實現“7×24”快速預約通關。推動海關不斷提升口岸通關能力、報關速度以及提貨制卡效率,縮短貨物提前運抵時間,改善客戶提貨體驗。推動建設“智慧海關”,降低貨物進出港和中轉時長,提高貨物進出港通關效率。量身定制“通關方案”。針對特定貨物,采用信息預審、批量報關、集中驗放等舉措提高貨物通關效率,實現進口生鮮冷鏈、應急與重要生產物資等特色業務快速通關。推動“單一窗口”建設。對接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促進空陸、空鐵多式聯運,實現不同部門之間、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標準融合、信息聯通、效率提升。3.5.2 創新通關模式鼓勵應用“無人陪同”查驗。針對防疫、民生和重點生產物資,由貨主線上傳輸電子信息,協調海關人員在現場貨站或貨代工作人員協助下查驗。鼓勵應用“無紙化無接觸”通關。推廣運用電子運單系統,推動航空貨運業務領單、改單、退單等全程線上辦理,降低企業運行成本,提高貨物通關效率。推廣海關“空運艙單分撥”模式。協調海關支持將已理貨、消殺待報關的進口貨物從國際貨站直接調撥入保稅物流中心,實現先入區后報關,提高貨站貨物流轉效率。
3.6加強信息化建設3.6.1 建立綜合性物流信息服務平臺鼓勵樞紐機場為主體搭建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 對接“單一窗口”,促進機場、航空公司、貨代、貨主、口岸聯檢等主體之間信息合理共享和數據交換,實現航空物流全鏈條信息互聯互通。將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與航空貨運深度融合,提供一站式信息查詢和業務辦理服務,提升航空貨運信息統一管理能力。3.6.2 提升運單電子化水平鼓勵機場、航空公司、貨運代理企業等協同推動貨運無紙化,減少隨機單證使用,持續提升電子運單比例,進一步提高航空貨運信息化水平。3.6.3 充分利用新技術賦能推動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應用,鼓勵使用無人機、無人車、無人配送、無接觸配送等智能化、無人化設備,提升航空物流智慧化水平。3.6.4 強化信息監測預警水平固化物流運行動態監測機制,統一信息匯總口徑,定期收集航空物流保通保暢相關數據。依托物流信息平臺,收集相關監測調度數據,提升信息匯總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并對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提供數據分析功能,提升大數據監測預警能力。推動機場、航空公司與海關、綜合交通等數據加強銜接,加強信息互聯互通水平。
3.7建立“綠色通道”3.7.1 建立物資保障“綠色通道”機場與海關、邊檢、貨代、航司等加強溝通協調,為防疫、關鍵生產及民生物資建立“綠色通道”,推動海關實行“優先調撥、優先查驗、優先打板”,機場貨站實行“優先檢驗、優先消殺、優先理貨、優先分撥、優先提貨” 等措施,保障應急物資高效運輸,助力高端制造、跨境電商等產業發展。3.7.2 用足用好“白名單”制度組織建立“作業白名單”。根據防疫要求和貨運保障需要,機場協同貨代企業等,為報關員、理貨員、叉車操作員制訂“作業白名單”,為急需進場提離貨物的貨主企業制訂“提貨白名單”,提升貨物操作保障效率。做好“重點企業白名單”貨物運輸保障。加強與發改、交通、商委、經信委等有關部門溝通協調,積極對接各類白名單,比如重點企業復工復產白名單、提貨白名單等,做好“白名單”企業貨物運輸保障工作。
3.8做好政策宣貫和輿論引導3.8.1 強化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機場、航空公司、貨主、貨代等市場主體間暢通溝通渠道,強化保通保暢信息共享的及時性、準確性,指導場內各類貨運企業用好用足各類政策,并及時對外公開發布保通保暢信息,分享保通保暢階段性成果。3.8.2 加強社會宣傳依托全國和地方主流社會媒體,開展保通保暢工作相關宣傳,聚焦先進典型與經驗做法,突出航空物流保通保障工作對保供穩鏈的重要支撐作用,擴大社會影響、提升關注度。3.8.3 做好政策宣貫全面傳達黨中央、國務院、省物流保通保暢工作機制各項政策,及時整理匯總國家、行業、地方保通保暢政策,并加強相關政策發布工作。以市場需求為引領,匯總編制解讀內容,確保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4.保障措施
4.1強化組織領導行業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做好保通保暢的重要意義,保持工作機制有序高效,推進物流保通保暢工作常態化、制度化運行,協調解決好航空貨運服務“保通保暢”中面臨的重點問題。要聚焦市場需求,著力優化航線航班審批、增加貨運航班時刻供給、加快貨機運力引進等。加強與發改委、交通部等部門協同,建立“一事一協調”機制,協助保障重點產業鏈供應鏈企業和航空運輸企業建立運貿對接,確保關鍵原材料的進出口。4.2加強監測預警行業應研究建立航空貨運動態監測制度,建立運行監測與調度平臺,對行業整體、重點樞紐數據進行分類采集、動態監測與定期發布。推動民航與交通部、工信、海關等部門之間數據對接與共享,提高信息監測的及時性和準確性。鼓勵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充分發揮智囊作用,積極開展監測預警、政策研究等。4.3加快政策轉化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參與航空貨運保通保暢工作。鼓勵機場、航空公司等市場主體及時總結保通保暢工作經驗,固化經驗成果,并應用于常態化工作。行業主管部門應及時跟蹤各地區市場主體發展經驗,并加快形成標準等政策文件,在行業推廣應用,切實提供航空物流服務能力與效率。
附件1 主要機場經驗做法
一、深圳寶安機場
(一)聯合海關實施“海空港暢流計劃”,提速普貨出口效率。實現國際貨站通道化,釋放場站空間1600平方米,貨站保障能力從550噸/天提升至800噸/天,出口貨物需提前運抵國際貨站的時間由之前的2天縮短至4小時。
(二)推廣應用海關“空運艙單分撥”模式,提升貨物周轉效率。將已理貨、消殺待報關的進口貨物從國際貨站直接調撥入保稅物流中心,實現先入區后報關,進一步加快了貨站內貨物流轉速度,釋放了通道資源。
(三)開啟快件中心“海運接駁”模式,豐富多式聯運業務類型。入境快件可通過跨境海運+內地接駁貨車的方式,運送至快件中心清關,滿足跨境貨物運輸需求,總計助力超1,972噸、總票數254萬票、總價值超5.3億元的貨物順暢通關。
(四)開通前海、南沙異地貨站業務,延伸機場樞紐輻射范圍。1-8月前海異地貨站完成貨量約3,986噸,同比增長200.2%,南沙異地貨站跨境電商貨物測試已完成,預計業務正常開展后貨量可達600噸/周。
(五)聯合海關優化通關模式,實現“7×24”快速預約通關。協調海關實現進口生鮮冷鏈等特色業務快速通關,豐富深圳市民菜籃子,1-8月累計保障進口生鮮冷鏈貨物21,000噸,同比增長109%。
(六)聯合跨越速運打造空側“直通”保障模式,提高操作效率。實現跨越速運自動化分撥中心與國內貨站的無縫對接,保障用時相比傳統模式節約近三分之一。
(七)推動海關持續推出多項便利化通關舉措,充分滿足客戶需求。推出“優先調撥、優先查驗、優先打板”等措施,為防疫、民生和重點生產物資建立“綠色通道”;啟動快郵件線上“綠色通道”,為企業提供“視頻連線+實時溝通”的服務支撐;制定光刻膠等專項通關保障流程,助力深圳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集群發展。
二、上海浦東機場
(一)創新模式,保障重要物資高效通關。針對需要通關查驗的科研、生產急需物資,機場海關調整特殊時期通關保障模式,建立“無人陪同”查驗模式,貨主線上傳輸電子信息,海關人員在現場貨站或貨代工作人員協助下查驗;建立“無紙化無接觸”通關模式,推廣運用電子運單系統,航空貨運業務領單、改單、退單等全程線上辦理,降低了上下游企業運行成本,提高了貨物通關效率。機場貨站、東航貨站等開辟服務保障“綠色通道”,協調海關、邊檢、貨代、航司等單位,建立防疫和關鍵生產及民生物資優先檢驗、優先消殺、優先理貨、優先分撥、優先提貨的“綠色通道”。
(二)科技賦能,確保地面運輸安全順暢。在紙質通行證“應發盡發”基礎上,依托空港海港防疫聯動機制優勢,在市府相關部門支持下,機場集團與上港集團組建聯合工作專班,聯合研發切合航空貨運業務特點和防疫要求的電子“航空貨運防疫通行證”,并于4月18日起正式啟用。電子通行證由貨車駕駛員通過線上申領,在上海市域范圍各道口使用手機“亮證”通行,具備全碼合一、一網通查、遠程申請、實施管控等突出優點,申領、審核、發證、查驗、管控等環節更加便利、精準,經統計,機場地區累計發放航空貨運電子通行證1528張,大大提升市內提送貨車輛通行效率。
(三)建立專班,協調重點物資快速提離。在市空港辦牽頭組織下,機場集團會同機場海關、東航物流、三大轉運中心、重點貨代企業等單位建立浦東機場重點企業提貨專班,主動對接上海市及長三角地區重點企業,做好“一企一策”工作,提供24小時企業提貨咨詢服務,想企業所想,急企業所急,統一協調企業提貨訴求,為企業解難紓困,助力空運營商環境改善,為有序推進企業復工復產、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貢獻力量,取得了企業一致好評。
三、廣州機場
(一)著力提升基礎設施供給能力。加快推進航空貨運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增強航空貨運保障能力。推動順豐轉運中心、東區快件倉儲項目、物流綜合服務大樓項目等重點物流項目建設;加快推動白云機場國際4號貨站開工建設;加快推進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項目合作開發;推動白云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加快西區貨站、東區貨站及T3配套貨運設施建設;推動完善冷鏈專業庫,升級跨境電商專業庫,積極打造白云機場國際電商快件處理區, 建設出口加工區和分撥區,提高白云機場貨運樞紐產業服務能力。(二)優化提升機場服務水平。推進白云機場物流單證電子化試點,深化“智慧口岸”、智慧海關建設,有效降低貨物進出港和中轉時長,提高貨物進出港通關效率;搭建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完善門戶網站和推出白云機場貨運微信小程序,對接“單一窗口”,實現貨運全流程可視化和貨物全流程信息追蹤,并逐步實現在線交易支付、產品展示、營銷推廣的綜合服務功能;制定實施貨站操作效率提升計劃,優化完善客戶服務機制,提高客戶粘度;推出多樣化、可定制的航空貨運服務產品,為客戶提供高效的產品解決方案。
附件2 主要航空公司經驗做法
一、國貨航
(一)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為進一步做好“保通保暢”工作,國貨航貨站事業部分別成立了保通保暢專項工作組,貨站主要領導擔任工作小組負責人,對貨站保通保暢工作進行統一部署和協調指揮,建立專項溝通協調機制,及時根據屬地政府要求和貨站生產實際,對各項保障任務和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監控和協調,確保各項保通保暢工作任務的有效完成。
(二)強化物流通道建設。一是靈活調整貨機航線網絡,積極組織臨時包機運力,率先在市場上推出客機貨班業務,加強航線運力調度和保障。二是在海外積極尋求開發當地的保障資源,采購新的地面服務供應商,在機坪操作、貨物處理方面形成雙地面代理的保障模式,提高航班運行及貨物處理速度,有效提升貨物地面集散操作效率。
(三)提升運輸保障效率。一是針對客戶的特點,建立地面保障提取快速通道,制定出臺《貨物運輸快速服務保障流程》,有效提升貨站保障效率。二是協同海關推進北京雙樞紐空港電子貨運平臺(單一窗口)建設,編制《天津航空口岸國際貨運通關物流作業時限及流程公示表》,提升通關效率。三是推進電子運單作業,持續推動公司數字化作業轉型,截至2022年5月底,公司電子運單整體普及率達到72%,全球排名第4位。
(四)積極推進供需對接。一是把“致力于做定制化航空冷鏈服務的領跑者”作為重要目標之一,加強與冷藏設備供應商深入磋商,不斷推動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二是積極承擔疫苗等救災物資運輸任務,履行國企航司社會責任,結合公司航線網絡布局,為客戶量身打造新冠病毒疫苗運輸解決方案。
(五)加強信息監測預警和應急體系建設。一是加強對國家宏觀經濟發展、行業趨勢變化、中短期市場信息和專題性課題的研究。二是制定應急處置管理程序,編制新冠疫情應急處置方案,不斷提升貨物應急處置能力。
二、南貨航
(一)統籌調度形成合力,快速聯動應對疫情。上半年,疫情先后沖擊華南、華東等主要市場,南航沉穩應對沖擊,快速反應,果斷決策,一是統籌調度航班、貨物、人力等資源,強化系統聯動,在廣州、深圳、上海三地間靈活布局,優化運力調配,實現資源共享,確保干線平穩運營。二是通過充分發揮總部與屬地、樞紐與樞紐、核心與周邊、國際與國內之間的生產組織聯動作用,形成合力,最大限度降低了疫情對南航貨機運營的影響,確保整體供應鏈暢通。
(二)多管齊下,全力做好航線運力投入,確保空中大動脈通暢。一是在貨機運力方面穩產能,全力提升貨機利用率。利用貨機空檔時間安排加班、增加短線、對外采購運力等方式,確保了貨機運力的穩定。二是在國際客改貨運力方面,加強統籌協調,通過“紅本正班+臨時加班”的組織模式,滾動安排航班計劃,使客改貨運力投入大幅增長。三是不斷恢復國際客運航線增加腹艙運力。四是靈活調配國內寬體運力,增強重點城市之間的運輸網絡和節點暢通。
(三)強化保障能力,優化運行體系,護航平穩運營。一是打造南航“物流鐵軍”,永遠沖鋒在一線保障的第一位;形成每周地面服務溝通協調機制,重點解決拉貨問題。二是持續推動大運行體系“一張屏”建設,抓標準過站時間,開展貨機正常率提升行動,推進貨機中心配載和腹艙精益配載工作,實現集裝容器自動化,有效提升了運行周轉效率。
三、東航物流
(一)優化通關流程。進港方面,根據進港貨物類型及客戶特殊需求,開展一系列有利于縮短通關時間的服務舉措,比如特種貨物機坪快速分撥;快件、鮮活易腐、外交郵袋等特種貨物優先提貨等。出港方面,為確保進出港航班的海關信息順暢,每日通過進出境運輸工具動態申報系統對航班備案信息進行監控,發現異常,及時做好信息補錄工作。同時,通過推進電子運單的使用,擴大貨物運輸無紙化覆蓋環節,完善原始艙單申報流程,提高艙單申報準確率,提高貨物保障效率,減少操作耗時。
(二)優化產業對接與服務機制。疫情以來,東航物流充分發揮航空運輸優勢,保障運輸企業生產急需物資。由專門部門專業小組負責對接,提供空運干線運輸、進港“車代庫”、快速清關等配套物流解決方案,應對疫情帶來的影響。復工復產階段,圍繞高科技、消費品、生物醫藥、汽車配件和會展行業板塊,加大直客開發力度,做精定制化物流解決方案,與SHEIN、INTEL等客戶保持業務合作,簽約半導體、光刻膠等行業的多家企業。持續拓展海運和鐵路運輸需求客戶,加快新客戶合作業務的落地,并通過做好網銷平臺開發和推廣,完成數字化營銷基礎體系搭建,為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貢獻力量。
四、順豐航
(一)多渠道滿足貨物運輸需求,充分發揮自有資源優勢。2022年當疫情發生導致局部地區封控,對民生物資供應、產業鏈供應鏈的正常運轉造成不利影響,為社會正常生產生活、快遞物流運轉帶來挑戰時,順豐集團依托自身強大的干支線貨車、中轉場、網點、倉庫等運力底盤和高效的組織調配能力,支撐民生保供、防疫物資運送,在航空物流運輸受阻時,一方面通過客運腹艙集貨高效保障物流服務鏈條暢通、完整,一方面全方位調動包括干線貨車、鐵路等陸運運力資源承載物資,晝夜奔赴以便最快將物資送至所需城市;對于存放在封控地區的倉儲物資,通過全國近100個城市運營超過390個電商類倉庫間進行即時轉倉、靈活分倉等,最大限度提升物資流通轉運效率,確保經濟循環不發生停滯。
(二)高科技打造防疫2.0新模式。順豐集團通過開辟多條無人機空中運輸通道,實現對核酸樣本、應急藥品、生鮮等物資的“非接觸式”運輸,以深圳為試點,輸出一套標準化的作業模式,復用在臺州、杭州、上海等地,開展常態化、7X24小時全時段響應的抗疫運輸支援;其中支援上海期間共配備30余架無人機,累計飛行近700小時,運輸7000余公斤物資。
以上內容為高博特編輯選取的熱點新聞,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